您现在的位置: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民日报》为大地精准疗伤的“博士医生”——记农业创客姜义亮和他的“土壤医生”团队

《农民日报》为大地精准疗伤的“博士医生”——记农业创客姜义亮和他的“土壤医生”团队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吴红艳  日期:2017-12-07

姜义亮博士(右一)正在实验室内指导土壤检测试验

   本报记者胡明宝文/

    在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众创田园内,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创业者,他们出身名牌高校,头顶博士光环,却不留恋城市的霓虹,甘愿与土壤病患为伴,为大地精准疗伤,在田间地头挥洒别样青春,他们就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义亮博士创建的西安锦华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土壤医生博士团队。

        斩风沙、治盐碱、降污泥……学习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姜义亮,在博士期间就参与了众多国家环境整治项目。20168月,姜义亮作为创始人,与同在西农大攻读博士的高海龙、沈锋、李鹏飞等人,围绕推动土壤生态技术社会化服务,合伙创业成立公司,专注土壤生态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环境监测、土壤检测与诊断、土壤改良与修复及水土保持等技术服务。还未走出大学校园,他们就从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土壤医生

一场医治土壤创伤的良心创业

        预留室、光谱室、无机前处理室、无机分析室、色谱室、微生物室……走进锦华生态技术有限公司的土壤检测与研发实验室,各种实验设备让人应接不暇,在这里可以进行200多项土壤指标的检测。

        “我们对土壤的未知与对宇宙的未知可以等量。常年与土壤打交道的姜义亮对土地的奥秘充满好奇。从本科到博士,姜义亮考察过我国大量的土地现状,从西北的新疆沙漠戈壁,到陕北的黄土高原,到东北黑土地,再到南方的红色土地……

        姜义亮发现,当前的土壤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盐碱化、风沙化等影响作物生长需要改良的土壤,有的农业耕地受到重金属、有机物等的污染需要修复。而且土壤的这些问题又存在发现的滞后性、影响的长期性、治理的落后性等特征,这给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威胁。

        姜义亮在博士即将毕业之际,并没有选择进入科研单位或高校就职,而是想让所学的土壤相关知识与技术尽快得到转化应用,从而解决土壤在农业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他通过向学校的专家教授学习,再结合国内外治理土壤的方法,借鉴医生给病人治病的模式,研究出定期土壤检测数据分析服务因地制宜的综合整治方案相结合的土壤医生技术路线。

        于是,201511月,由6名来自不同土壤学科的博士提出的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服务创业项目正式诞生,并在20168月注册成立了公司,从一个只有20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了创业之路。他们以企业为平台向社会提供环境检测、土壤改良、土壤修复及水土保持等四项商业服务,通过土壤改良和修复技术,能够让土壤恢复生产潜力,达到用地标准。姜义亮说:这些年,一些地区环境问题突出,对土壤修复和改良的需求激增,我学的就是土壤专业,让农民在土地里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是我们创业的初衷。用科学手段为老乡解开疙瘩和难题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儿。

    一群“85博士的创客青春

        黑土、青土、红土、黄土、白土……土壤医生们的创客空间里,一张中国土壤分布区域图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照片。这些照片代表了我们的足迹,目前已经遍布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成功完成了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10万亩风沙土改良、内蒙古鄂尔多斯矿区土地复垦和甘肃榆中县北部障碍性耕地改良。把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姜义亮仔细向记者介绍着公司的情况。

        “我们土壤医生创业团队的6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全部都是‘85,年龄最大的只有30岁。姜义亮说,除了我,其余5位分别是西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学在读博士沈锋、环境科学在读博士张燕江,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学在读博士张燕乐、李鹏飞,西农大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在读博士高海龙。

        今年盛夏9月,在杨陵区曹新庄村一处生活垃圾堆放点,沤烂的剩菜残羹混杂在污泥之中,远看如沼泽之地,走近则臭气熏天,苍蝇乱飞。沈锋博士正带着团队成员,对这片有6000立方米土的垃圾场进行土壤修复。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我们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1986年出生的沈锋是土壤医生团队里的大哥在很多人眼里,博士应该是这样的:戴着高度数近视眼镜,每天不是泡在图书馆里,就是待在实验室里,不是在电脑前分析数据,就是在书桌前看文献、写论文,生活里除了学术就是学术,我和他们一样,也和他们不一样。我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农业创客。

        “不同于普通白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办公室,我们农业创客的工作,50%是在农户地里采集样本,50%是在实验室里检测样本。高海龙是创业团队的技术总监,主要负责承担测土配方、土壤复垦与改良等相关项目。采集到的土壤样本会被带回实验室进行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检测,根据检测数据,我们会为这块土壤开出一张药方

    一次让耕者有肥田的梦想实践

        “我们所做的这个土壤改良以及修复项目,其实是想把学校里的这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出去,同时也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还未来一片碧水蓝天,让耕者有肥田。姜义亮告诉记者,随着以新构土体技术”“动态监测测土配方技术”“微生物菌肥调节技术为主的土壤改良核心技术和以固化/稳化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为主的土壤修复核心技术的成功运用,越来越多的客户慕名而来寻求合作。

        来自山西的杨可刚是夏县先农达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新买的苗子前两年都好好的,第三年就烂根了。在今年杨凌农高会期间,杨可刚拿着土壤样本,上门找到了姜义亮帮忙解决难题。经过土壤医生们检测和会诊,确定为过度施肥导致的土传病害,并为杨可刚开具了解决土传病害的药方

        “我们正在试图用科学的方式改变农民传统的种植模式。姜义亮说,经过我们的土壤改良指导之后,甘肃榆中县北部的土壤种植的百合,经济效益比上一年提高了38%。通过应用新构土体技术,有效提升了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保水保肥性,使10万亩风沙土得以利用,在改良后的土壤上种植马铃薯,亩产最高可达8000公斤。

        从创业之初的艰辛到如今被很多农户认可,这份事业带来的社会价值感,让姜义亮团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国家对土壤问题越来越重视,土壤也越来越需要医生的精准医疗,我们的技术和理念能够改良、修复更多的田地,保证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也可以让农民有个好收成。

        随着土壤医生的发展前景被资本市场不断看好,目前,他们公司已经完成了天使投资,这为姜义亮博士团队的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姜义亮表示,下一步,我们要尽快完成实验室计量认证资质和工程设计资质,成为国家土壤改良和土壤修复的第一批标准企业,以高标准的企业发展实现让耕者有肥田。

        “来杨凌的第12年,创业的第三年,加班的第N个晚上,创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累,因为这里有一群和我一样为梦想奋斗的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该拼搏的时刻,我相信总有一天,梦想会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姜义亮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说道。

    原文链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7-12/07/nw.D110000nmrb_20171207_1-05.htm?div=-1&bsh_bid=1891236536&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